近年来,南平市委编办把机构编制监督检查作为强化刚性约束、落实法定化要求的重要抓手,着力探索建立“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预防、监督、管理、处置”四位一体的“3+4”监督检查工作新模式,促进机构编制监督检查由结果监督向过程监督转变。
一、加强源头治理,建立多维度事前预防机制。一是突出重点对象。把机构编制政策法规纳入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内容,纳入市、县两级党校主体班次课程体系,并以各单位组织人事干部为重点对象,开展“一堂课、一本手册、一次培训、一个平台”的“四个一”宣传活动,突出重点、分层分类普及、宣传机构编制政策法规及相关业务知识,不断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编制就是法律”理念。近两年来,已开展宣讲辅导20余次、培训1200余人次。二是探索智慧预防。聚焦“数字说话、数字决策”,以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平台为支撑,优化数源的精准感知、职能归集、综合比对三大环节,建立健全机构编制、组织人事、财政预算相协调的约束机制。通过定期开展事前线上数据比对,核查修正数据基础信息500余条,反馈意见建议10条,现场指导改进10项。三是强化警示教育。细化落实《机构编制违规违纪违法行为预防教育指导意见》,结合实际列出10项重点任务清单,指导市本级各部门及各县(市、区)开展预防教育,并对查处的典型性、普遍性机构编制违规违纪违法行为,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通报,达到警示教育作用。
二、注重过程控制,建立立体式事中监督机制。一是日常督查。将专项检查和机构编制日常督查有机结合起来,综合运用机构编制监督检查、事业单位监管“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方法,全年分2批次督查17家单位,推动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常态化。建立健全事业单位法人信用信息公开制度,实时推送“双公示”信用信息,今年完成事业单位信息推送105条,推送率达100%。二是实地核查。按照每年不低于市直单位30%总数开展实地核查,重点核查“三定”规定落实等情况,建立问题清单,提出整改时限,督促问题整改。今年以来,对28个部门开展实地核查,发现涉及条条干预等问题16个,已全部完成整改。三是随机抽查。按照每月原则上抽查单位数量不低于市直单位总数的5%,2年内实现核查全覆盖的目标,对市本级单位机构编制数据进行抽查,促进机关事业单位正确履职、科学用编。目前,已完成市本级单位总数的25%,督促2家存在问题单位整改到位。四是联动检查。改变“单兵作战”模式,将机构编制监督检查与巡察、选人用人专项检查等工作联动推进,在检查成果交流上实时共享,形成信息线索双向推送机制,合力查处和纠正机构编制违规违纪行为。
三、强化结果运用,建立多层次事后监管机制。一是县市协同。针对“上级干预下级机构设置”等主要情形,强化市、县两级机构编制管理部门沟通协作,建立常态化线索移送举报工作制度,每季度开展1次线索摸排碰头会。近年来,通过全面从严治党检查、巡视巡察、选人用人专项检查等,整改问题50余个。二是规范管理。以个别市直部门通过考核、评比等方式干涉地方机构编制事项为突破口,借鉴纪检监察、公安等部门办案流程,创新建立法制化证据收集、分析研判的调查工作体系,对违规违纪线索按照初核、立案、调查、认定4个步骤开展调查,并绘制办理流程图和制作标准化文书模板,推进规范化管理。三是动态评估。探索“两权分离、动态调剂、抓大放小、营池活水、整合优化”事业编制使用机制,逐步建立健全符合本地实际的编制核定标准和机构编制动态调整量化指标体系,对重点涉改事业单位开展评估,科学分析机构编制匹配度,为机构编制资源优化统筹和动态调整提供依据。四是长效常态。探索采取下查一级、交叉检查等有效形式,以落实机构编制事项报告制度为抓手,以各单位机构编制执行情况和使用效益评估年度报告为重要内容,跟踪问效“三定”规定运行情况,对落实不到位的事项,列入机构编制问题台账,限期整改、销号管理,形成长效机制;同时,强化结果运用,梳理汇总各县(市、区)和市直部门年度报告中意见建议和经验做法50余条,为科学谋划机构编制工作提供参考。
(南平市委编办供稿)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